• <menuitem id="ttair"></menuitem><tr id="ttair"><small id="ttair"></small></tr>
    1. <sup id="ttair"></sup>
      <ins id="ttair"></ins>

    2. <tr id="ttair"><nobr id="ttair"></nobr></tr>
      獲取更多信息請下載APP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

      來源:北京科技報    發布日期:2023-03-13 10:01:26   閱讀量:0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有關基礎研究話題引發兩會代表、委員熱議。

      編輯/吉菁菁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并就此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全國兩會期間,“基礎研究”相關內容被頻頻提及,成為熱議和關注的重點。

      ? ? ?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

      加強基礎學科布局,服務科教興國戰略

      北大面向科學前沿,著力加強基礎學科布局,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把62%的中央專項經費投向基礎學科,守護好學科根基。此外,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凝練科研攻關方向,建立健全有組織的科研攻關機制。近年來,多個高水平科研團隊在光電器件裝置、新一代干細胞技術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匯聚了一批領軍人才,建設了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前沿研究機構。

      下一步,北大將加強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改革攻關機制,打造多層次的有組織科研體系。同時,深度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持續提升學術管理服務質量,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進一步在基礎研究的科研范式、組織模式、評價機制等方面改革創新,努力產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我國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大學就必須肩負起更加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主動成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排頭兵、領頭羊和戰略先鋒力量。

      ? ?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1所科技委常委劉強:

      設立國家戰略領域長期科技研發計劃

      我國科技界面臨著相對突出的共性問題,即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成果不足。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基礎研究周期不足,另一方面是基礎研發計劃與實際需求結合不緊密,解決問題的關鍵取決于人才和可供人才持久發力的好的研發平臺。

      近年來,隨著中國航天科技不斷進步,航天很多領域已經進入了科學和技術的“無人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才能不斷攀登新的航天科技高峰。

      建議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一是設立國家戰略領域的長期科技研發計劃,計劃要以實現國家在該領域的最終目標為限進行設定,做到周期長、可持續性強;二是針對事關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卡脖子”風險的前沿領域和事關國家安全具有戰略意義的前沿領域,選定戰略領域和責任主體;三是在國家部委組織領導下,責任主體會同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研究提出該領域的國家長期科技研發計劃,研發計劃側重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方面,國家財政每年對相關研發計劃保持必要投資強度、予以長期持續支持。

      ? ?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

      重視基礎研究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養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完善人才培養計劃,向邊遠地區傾斜,搭建中學和大學教育的橋梁 ,提高人才培養連貫性,激勵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業,保持科學興趣,找準研究方向,不斷拓展認知,成為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的強大后備力量。

      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當下科學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及內涵??茖W家精神包括敢于發問和勇于應對挑戰的精神,包括真正對基礎研究感興趣并且在面對困難時鍥而不舍的精神。在青少年科學教育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可以對青少年成長產生深遠持久和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數學等一系列基礎學科對科技進步和國家的長遠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希望能有更多對科學感興趣的青少年加入到科技人才隊伍中來,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源源不斷的貢獻。

      ? ? ?

      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

      增加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經費,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做研究

      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增加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經費是解決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關鍵和根本,也是我國自主發展高水平科技,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基石。

      一是加強對基礎研究的認識。要遵循基礎研究活動的特點與規律,推動我國基礎研究穩步發展。在相關科技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要科學看待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的關系,兼顧政策的實用導向和科學導向,給予基礎研究具有彈性、柔性的發展空間;同時積極營造包容失敗、鼓勵嘗試的科研氛圍,引導科技界樹立創新自信,鼓勵支持原創性研究,發揮首創精神。

      二是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監督考核機制。改變目前將論文、專著、舉辦或參加國際會議次數等作為評分依據的量化考核機制,從重視成果數量向重視成果質量轉變,從硬性考核方式向柔性考核方式過渡,重點考核基礎研究為國家貢獻了哪些新知識。同時加強對基礎研究人員的生活保障支持,讓科研人員能心無旁騖地從事基礎研究工作。

      三是加大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與保障力度。政府應逐年提高基礎研究預算支出比重,確立財政中長期或年度基礎研究投入強度的指標。建議國家應加強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經費支持。同時建立多元經費投入機制,通過加大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稅收優惠力度,加大基礎研究活動在國有企業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和力度等方式,進一步鼓勵有條件的央企或者民營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四是要加大對高?;A研究的支持力度。在現有投入的基礎上,將高校執行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提高,鼓勵高校發揮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引領作用,鼓勵科學家圍繞重要方向開展長期研究。

      ? ?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

      改革基礎研究管理,給“中間層”更多自主權

      目前我國的科研管理體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立起來的,主要形式是項目競爭。這種管理體制相當于中央部委直接管理課題組,完全忽略或跳過了關鍵的中間層—科研單位。

      建議授權部分科研機構開展科研管理改革試點,充分發揮科學家和科研單位在選題、立項、布置和分配任務方面的作用,賦予自主權。

      在具體操作辦法上,政府管理部門把部分選題和立項決定權交給科學家、科研單位或領域內的科學家共同體(小同行)。選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央直屬科研單位,依照過去獲得的競爭經費,按比例(如10%)給予其穩定支持經費。

      對于試點單位,應制定穩定的經費管理制度,并與中央部委簽訂任務書,就經費的使用范圍、管理方式等作出約束和承諾。試點單位還應利用這筆穩定支持經費開展核心能力建設,確保不發生“卡脖子”問題;自主部署研究項目,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研究,獲得重大成果;確保完成國家賦予的長期和重大任務,提升我國/單位在本領域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

      對于項目遴選和評估,建議項目的選取應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由試點單位的學術委員會和外部的專家顧問委員會給出評估意見,最后由單位領導決策。外部的專家顧問委員會由國內外知名專家(小同行)10~20人組成,其中一半以上應該是國外專家(不涉密的前提下)。上述穩定支持經費的預算、執行與成效應該經過該委員會的年度評估與審查。

      ? ?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

      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

      基礎科學研究人才的培養不能急功近利,基礎研究的興趣要從娃娃抓起,需要家庭、大中小學、科研院所、媒體等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要在全社會營造氛圍。

      對家庭而言,家長不應將高考分數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要重視孩子對科研探究的興趣和愛好,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激發和引導,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對大中小學而言,可以彼此通力合作,通過“科學家進校園”“校園開放日”等活動,多角度面向青少年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了解科學、了解科研、接觸身邊的科學家,用鮮活的榜樣去傳遞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在學生們心中鑄就科研報國初心;對科研院所而言,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平臺及資源優勢,組織院士、科學家等對公眾進行科普宣傳,提升公眾對于科學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對媒體而言,要考慮受眾的需求和特質,轉換話語體系,用青年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科普傳播,用青年人能夠接觸到的活生生的榜樣,去引導他們見賢思齊,讓更多人受到觸動,直達內心。 

      ? ?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借助大科學裝置發展頂尖科技,評價基礎研究不能僅用“發文章”衡量

      我們常說一句話,要想玩瓷器活,必須有金剛鉆。大科學裝置能給科學家提供科技創新、探索未知、創造未來、展示才能的舞臺。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以及未來產業建設的需要,大科學裝置在深圳落地將是全國其他地方大科學裝置的有力補充。希望將大科學裝置作為面向全世界科學家的科研平臺,吸引優秀人才,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與合作。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邁入全球科技競賽的新時代,代表著先進科研配置的“大樓”重要性越發凸顯。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又稱“大科學裝置”)被科學家們視為“國之重器”。希望借助大科學裝置發展頂尖科技,通過大師和“大樓”培養高水平人才。

      基礎研究不像技術研發有相對清晰的實現路徑,基礎研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因為是科研的“無人區”,時間、問題、方向、手段、機制等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取得突破需要長期的投入,甚至傾盡畢生的精力。評價基礎研究,千萬不能像數產品一樣用量去衡量,這是我們要從根本上改變的概念??蒲胁荒芎唵沃灰越Y果為評價導向,不能只看發了多少文章,而是要看科研者每天工作了多久,是否保持追求科學的精神和熱情。很多人就是因為這種持之以恒的堅持,給人類帶來了可能1000萬人干10年都干不出來的研究突破。

      ? ?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

      完善大科普格局,以科普現代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科學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偉大事業,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完善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履行科普工作的領導責任。加強科普法與教、科、文、衛、應急等領域“法法有效銜接”,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強化專業化科普能力建設。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動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讓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觀測站等惠及更廣大民眾。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提升科普活動影響力,大力扶持科普產業發展。

      打造信息化科普服務平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手段,促進科普創作內容的融媒體傳播和表達方式的可視化,形成高質量的數字化科普產品。樹立科學權威、公信普惠的國家科普品牌形象。加快科技類博物館、天文臺站、科普基地等科普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建設。

      建立國際化科普交流渠道。構建國際科普交流平臺,開展氣候變化、生命健康、科學教育等全球共同關注的主題對話。樹立全球科普觀,增進國際科技合作共享。

      (綜合自“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微信公眾號、新華網、中國航天報、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報、澎湃新聞)